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蓄水以来,水下淹没多处古村镇。这些古村镇布局基本没有受到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影响,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昨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从黄山市黄山区获悉,太平湖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目前已有了新进展,通过声呐、水下机器人以及考古人员的实地探摸,沉没于太平湖水下的广阳城址已基本确认。据悉,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这些古村镇的分布及保存状况,摸清家底,进而为开展进一步的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水下广阳古城址已基本确认
这些天,身背50公斤装备的考古工作者,对疑似的“广阳古城”进行深度探摸。据《太平湖志》介绍,明代前的广阳城城墙用土筑成,到了明代改成砖墙,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条西门大街,为石板面。
“太平湖水下古村镇主要包括广阳城、秧溪街、龙门街、广阳桥等。”考古队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水下广阳古城址已基本确认。
通过对广阳古城东、西及西南三处缺口的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了东门、西门和西南门,城墙基本轮廓尚存,高度约为1.5米,部分墙砖印有纪年文字,但城内建筑尤为严重。
该负责人称,多数仅存基础,保存状况一般,道、街道清晰可辨。西门城外保存有两处较大规模的建筑遗址,大桥南段结构保存基本完整。
结合《嘉靖池州府志》、《太平湖志》等地方志,西门外建筑比较符合文庙和崇实中学的相关记载。的大桥南段和拍摄于“”十四年的永济桥照片上的特征基本吻合。
广阳大桥原名永济桥,建于“”十四年,是安徽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因其规模雄伟,被称为“皖南巨工”。
据了解,“”二十七年,为日军进犯,守军将其北端6孔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广阳大桥,1950年竣工。1970年蓄水前,为确保主航道通航安全,将其4个桥墩炸毁。
目前,水下的广阳大桥为一座残桥,南段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北段桥墩清晰可见。
水下城镇总体布局保存完好
据考古队领队张辉介绍,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太平湖水下城镇总体布局保存基本完好,如街区、道、河流、建筑规划等方面几乎没有受到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干扰和人为的,为开展皖南古村镇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同时,水下单体建筑保存状况一般,如房屋、城墙、部分桥梁等,这可能与蓄水前的拆迁以及建筑材质等因素有关,但就这一区域房基的密度程度分析,也折射出了湖区人民群众为支援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大无畏的。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太平湖水下考古队将对秧溪街进行水下探摸。秧溪街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条集贸商业街,街道宽4米,长里许。东西,一色青石板面,街两边排列着四五十家店铺,居民依溪而居,构成一条水街,别有江南小镇古朴韵味。
黄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其他地区的传统农耕文明消失将尽的今天,皖南古村镇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在徽文化中的积淀和浓缩,为此水下皖南古村镇更具较大的发掘、和利用价值。
据了解,安徽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于10月11日在黄山区太平湖水域正式。本次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中心合作实施的内陆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为期20天,分为水下声呐探测和潜水员下水考古两个部分。(崔艳 记者 陈明 文/图)
网友评论 ()条 查看